教年轻人如何做事
想当年,70 后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虽然不是每个工作都很好,但起码稳定,且多数在体制内,这可是今年年轻人求之不得的。80 后的大学生,不包分配了,但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那...,接下来具体说说钱婧年轻人如何告别我不配
尤其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不但没有 " 只要上了大学就好了 ",人生反而因为上了大学变得更加艰难——市场已无法提供足够多的高薪岗位,但高校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 1000 万 + 的大学生,结果自然就是 " 每年都是最难毕业季 "。
今天的年轻人,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一种结果,那就是努力已经带不来对等的回报了。
想当年,70 后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虽然不是每个工作都很好,但起码稳定,且多数在体制内,这可是今年年轻人求之不得的。80 后的大学生,不包分配了,但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那个阶段。那个时候,哪怕专科生都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读书改变命运 " 或者 " 只要上了大学就好了 " 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国人习以为常的。
如今,上面提到的各种红利都没有了,留给年轻人的,只剩下无尽的焦虑和内卷。身处这样的时代,年轻人该如何理解自身的处境,又该如何缓解焦虑?8 月 25 日,虎嗅《有书不孤读》栏目与北师大教授、《学术咸鱼自救指南》作者钱婧聊了聊。
一、 PUA 化的信息环境,正在制造 " 不配得感 " 的年轻人
" 有些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
前几天,李佳琦在直播间里的一段 PUA 式的说教,遭遇了打工人一致的口诛笔伐。别以为这只是李佳琦一个人的问题,其实它是过去几十年 " 成功人士们 " 的通病。并且,由于他们是 " 成功人士 ",关注度高,声量大,他们的行为和观点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无法逃避的一种信息环境。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一点,今天的年轻人,正在被这样的一种环境所伤害。北师大教授钱婧就认为,今天的年轻人,虽然没有经历过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是他们仍然活的很苦。这个苦主要是指精神之苦,先不说别的,就今天的这个信息环境,就让年轻人苦不堪言。
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当你拿起手机,打开任何一个自媒体,在上面都很容易找到一些诸如 " 教年轻人如何避坑 "、" 教年轻人如何做事 " 的内容。
如果只看标题,你还以为它们都是 " 为年轻人好 ",如果阅读了内容,你就会发现,其中多数都是在进行 " 爹味的说教 " ——你不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
这不妥妥地就是另一个 x 佳琦吗,一边割韭菜,一边还要 PUA。
钱婧教授说,在儿童教育学里面,有两个东西,一个叫 " 否定 ",一个叫 " 忽视 ",这两个东西是儿童情感**的元凶。如今,年轻人正在重新经历这两个东西。当他们每天被 " 你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 " 的信息环境所包围时,这不相当于给年轻人制造了一个 " 原生家庭 " 吗?
小时候,我们被父母说教,好不容易离开了原生家庭,又被 " 成功人士 " 说教,身处其中的年轻人,难道不苦吗?很苦,并且,不但苦,还有后遗症,后遗症就是不配得感。
二、扔掉 " 不配得感 ",关键是要爱自己
不配得感,心理学上叫 " 冒名顶替综合症 ",它指的是一种低估自己的心理倾向。比方如果你经常会产生 " 我不配 "、" 我还不够好 " 的观念,那你就有 " 冒名顶替综合症 "。
冒名顶替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并不具备医学上的疾病特征,但在特定情况下,会引起诸如抑郁或恐惧障碍之类的心理困扰,造成相当大的精神内耗。
前面我们提到,今天的信息环境,正在批量制造 " 不配得感 " 的年轻人。比方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嘲是 "985 废物 "、" 海归废物 "。能够考上 985、能够出国留学的年轻人真的很差吗?当然不差,且他们中的多数也不是社会底层,但他们依然被这种 " 我还不够好 " 的心理暗示所控制,不得不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如何摆脱 " 不配得感 " 呢?在北师大教授钱婧看来,环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并且方法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爱自己。怎么爱自己呢?就是要学会 " 认领 " 和 " 接纳 "。
比方你是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考上了 985 大学。能考上这么好的学校,首先说明你智商不错,你要认领自己的这个优点。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更不要觉得 " 我不配 "。
当然,赏识自己的长处对一些人而言并不容易。改变需要时间和练习,钱婧教授建议,你可以试着把积极的东西记在纸上。比方钱婧教授曾经就是一个社恐,不愿意跟陌生人说话,哪怕是工作关系,也不愿意给陌生人打电话。但是,最终她把电话打了出去,她就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实际上就是在训练一种积极的感知。
今天,大家都知道很卷,不少年轻人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不会攻击自己,就不会说自己是个废物。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代表一辈子就这样了,先接纳当前的不如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一边学习,一边寻找机遇,总比天天在那里内耗要强得多。
三、把每天过成事,你就不焦虑了
前面提到的 " 不配得感 ",是年轻人焦虑的元凶之一,它使得年轻人在本来还不错的情况下,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接下来再说一个年轻人的焦虑:金钱焦虑。其实金钱焦虑并不专属于年轻人,毕竟,现代社会,人的欲望基本都会跟金钱产生联系,所以,出现金钱焦虑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金钱焦虑可以缓解吗?在钱婧教授看来,当然是可以的,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小窍门。
钱婧教授说,现代人,一提到赚钱就会百抓挠心不高兴,原因是我们把关注点都放在了 " 钱 " 上,没放在 " 赚 " 上。
当我们把焦点放在 " 钱 " 上时,我们就会感觉钱不够,由匮乏导致的各种负面情绪都出来了。
如果能把焦点放在 " 赚 " 上面,那我们就清醒了,因为你知道当前的行动还不够。
可以说,焦虑的反面不是希望,而是具体。
钱婧教授说,现代人设定人生目标时,通常都是金钱导向、结果导向的,比方年薪百万,就是不少人的目标。这种目标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是在实现它之前,你一想到这个目标,就会自我攻击和自我否定,我怎么还没年薪百万呢?
我们设定目标,是为了引领我们前进的,不是让目标每天告诉自己 " 我不行 " 的,钱婧教授说,我们应该放弃这种 " 结果导向 " 的目标,把它变成 " 过程导向 "。
所谓过程导向,更准确的说是 " 事情导向 "。比方你想要年薪百万,你去看看招聘网站,需要完成哪些事才能年薪百万。如果当前的能力完不成这些事,你再拆分一下,需要先做哪些事,比方需要考个什么证,这样,宏大的目标被你变成了一件件的具体的事,你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以上就是教年轻人如何做事(钱婧年轻人如何告别我不配)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