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到稳定经济增长
虽然9月中采制造业PMI指数录得50.2%,再次回到荣枯线上方,各项政策尤其是工业稳增长政策发力效果渐显。但我们认为只有需求的修复才能确保工业企业生产扩张的持续性,而目前需求的恢复...,接下来具体说说
李超/文
1、从国际收支到稳增长历史上有哪些?
当前我国再次面临国际收支、汇率稳定与经济增长双重压力。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弱修复,内生动力相对偏弱。虽然9月中采制造业 PMI 指数录得50.2%,再次回到荣枯线上方,各项政策尤其是工业稳增长政策发力效果渐显。但我们认为只有需求的修复才能确保工业企业生产扩张的持续性,而目前需求的恢复仍有空间,其持续性仍需政策发力维稳。
汇率及国际收支端,今年4月下旬以来,受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美国基本面强韧性及美联储鹰派决策影响,人民币汇率震荡走贬。
截至9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于7.3,较4月14日的6.85累计贬值幅度达6.6%,9月8日日内低点7.35更是突破了近年极值。
也需关注国际收支的边际变化,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 外汇储备 余额31150.7亿美元,8、9月合计大幅减少约892亿美元。
近几月北向 连续降准、降息加以应对,中美两国基本面差与货币政策差共同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升温。
2015年8.11汇改中,人民币单日大幅贬值,并一定程度上引发超调,使得汇率进一步走贬,本轮贬值的最低点为2017年1月3日的6.96,较2015年8月10日汇改前一日的6.21贬值幅度达12%。
国际收支方面,此期间我国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均多月负增长,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形成负反馈,2015、2016年外储回落幅度分别高达5123和3198亿美元,并于2017年1月历史上唯一一次跌破3万亿美元。
虽然期间央行积极维稳汇率走势,但基本面疲弱下,汇率和国际收支难改压力。
2015年货币政策积极稳增长,但效果不佳。为稳定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先行,2014年央行分别于4月和6月定向降准,2015年力度加码,2月首次开展“全面+定向”降准,全年五次降息、五次降准,幅度分别达125BP和300BP。但政策相对收效一般,2015年四个季度我国GDP实际同比增速分别为7%、7%、6.9%、6.8%(均为初步核算数),仍是下行趋势,投资、出口均显著承压。
2015年三季度起,自上而下政策基调发生边际变化,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基建+地产“双轮驱动”的政策布局再次开启。
7月底*治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强调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狠抓工作落实,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采取务实有效的办法,引导消费、投资、出口稳定增长”,措辞较4月底会议明显转向。
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宽松基调,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并提出“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我们认为以上表述意味着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倒逼下,基建+地产“双轮驱动”的政策布局再次开启。
以上就是从国际收支到稳定经济增长的详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