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然而,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并不容乐观。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接下来具体说说建筑工人健康状况普遍不佳的原因与其身份密切相关
关键词: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4-0055-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指的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身心健康,拥有较好的身体、心理、智力、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
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然而,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并不容乐观。
据全国老龄办2007年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并不多,大部分是健康状况一般或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08年对我国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取样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呈现很好、良好的态势的人群达到85.6%,超过1.3亿人,按照调查结果推算,我国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状态较差的仍有2200万人左右,占受调查人数的11.4%;很差的近500万人,占受调查人数的3%。
且此次受调查对象已经排除了智力迟滞和已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年个体。
贫困老年人作为老年群体中更为弱势的特殊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和不良环境,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文献综述
对于老年人是否更容易遭受心理问题,学者们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国外学者等从老年人与其他群体心理健康的比较得出,虽然老年人更容易遭受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种原因,如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下降、社会关系减弱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在所有心理健康方面都比其他群体差;王娟通过自编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对北京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保持尚好。
然而,包江波等的研究则表明,老年人因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的就诊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国自杀率*高的人群是老年人,自杀已在我国老年人死亡原因中排第十位,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吴振云等的研究结果则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群体差异,除75岁以上老年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某些方面较差外,总的年龄差异不明显;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好于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有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从事脑力职业者好于体力职业者。
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将其划分为三个层面:在个人层面,姚远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人格特征更趋于内向,性情更趋于平和;情绪稳定性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好于情绪不稳定性的老年人;胡宏伟等的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其越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症状的表现越不明显;吕晓标、李金平等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进行运动锻炼更有益于老年人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在家庭层面,栾文敬研究发现,不同户籍、家庭关系的老年群体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贺寨平认为,不仅老年人本人的经济收入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有较大影响,其网络成员的经济收入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也有影响;谢桂华的研究表明,得到更多的、更经常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其他老年人群。
有研究表明,有同住子女的父母可以得到子女更频繁的关心和照顾;子女居住得离父母越近,则越经常给予父母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宋璐等的研究表明,提供孙子女照料会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高国武等的研究则指出,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比较密切的家庭因素有家庭关系、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参加活动等,而子女的人数、居住方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大;在社会层面,认为,除了绝对或相对收入以外,一个社会(地区)的收入差距本身也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李实等的研究显示,随着养老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
老年贫困主要源于老年人经济自立能力不足和外部经济支持不足。对于贫困老年人而言,经济上的自立能力,或者说经济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其心理、精神上的自立性。拮据的物质生活、不太和睦的家庭关系、昂贵的医药费、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家务劳动繁重等,都对贫困老年人的心理产生了各种不良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关于我国城乡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社会参与及养老需求。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18%。
在被访的2 028名老年人口中,共有贫困老年人466人,占总体老年人的22.98%。其中,农村贫困老年人为241人,占贫困老年人的51.72%,城市贫困老年人为225人,占贫困老年人的48.28%。
(二)研究设计
1 老年人的界定。文章中的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 贫困的界定。
文章以户籍为基础,设定了两种不同的贫困标准。
在农村,主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的贫困标准,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年。
在城市,主要采用2011年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报告基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出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收入7500-8500元之间,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城市贫困标准界定为人均收入低于8500元/年。
(2)在家庭特征方面:首先,家庭总收入显著正向影响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即贫困老年人的家庭总收入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
家庭总收入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如果老年人的家庭总收入越低,那么当面临困难时,其抗风险能力会越低,承受的压力会越大,那么对其心理健康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是否向子女倾诉心事对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否向子女倾诉心事对非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且结果并不显著。
一般而言,人在老年以后,对物质方面的需求减少,而对精神层面特别是子女的精神慰藉有更高的需求,尤其是贫困老年人,当他们有心事时,特别希望能与子女诉说,从子女那儿得到开解和慰藉,这一倾诉渠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再次,与主要赡养人的关系对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贫困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的关系越好,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并且这一影响非常显著。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国情所致,家庭养老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与赡养人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年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否和谐,是否能从子女那里得到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等。
如果贫困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的关系良好,子女孝顺,家庭和睦,则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反之,如果贫困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的关系不好,家庭矛盾重重,将会给老年人的情绪带来极大的波动,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最后,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对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方式以子女照料为主的话,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差。
这与一般经验相悖,有待进一步检验。
(3)在社会经济特征方面:首先,社会保障对贫困老年人具有正向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
贫困老年人生活窘迫,如果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则国家的低保、五保等政策会给予他们很大的经济支持,使他们的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大大减轻其经济和心理负担,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一结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检验。
其次,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当贫困老年人遇到困难时,如果他们身边有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并且其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则他们能起到的支持作用就越大,满足贫困老年人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对贫困老年人焦虑、恐惧心理也有很大的缓和作用,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2 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分城乡回归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公共资源、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也呈现地域之间的不公平,进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且从上面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下面将城乡对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见表5。
在个人特征方面,性别对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不同。
对农村贫困老年人来讲,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性,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城市贫困老年人来讲,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性,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年龄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正向作用的,与总体结果保持一致;年龄对城市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正向作用,但回归结果不显著。
身体健康状况无论是对农村贫困老年人还是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总体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总收入、与赡养人的关系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和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总体回归结果一致。是否向子女倾诉心事对农村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好于城市贫困老年人,并且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在社会特征方面,从贫困老年人的参保情况来看,社会保障对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不具有显著性,且结果不稳健。
从户籍来讲,参加社会保障对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正向的,但对农村贫困老年人是负向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制度的保障水平较低,参保人员自身健康状况较差,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其心理健康。
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总体回归结果一致;虽然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贫困老年人具有正向作用,但回归结果不稳健。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来说,贫困老年人较非贫困老年人而言,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户籍对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即城市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贫困老年人。
(3)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总收入、与主要赡养人的关系对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贫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家庭总收入相对越高、与主要赡养人的关系越好,其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并且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别。
(4)年龄、向子女倾诉心事、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对城市贫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2
关键词:家庭支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4-0062-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将长期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较多的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功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
全国政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患有焦虑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
空巢家庭的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在当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正式的、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同时家庭养老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
国外研究学者对老年人家庭支持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利与协商论(power and model),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在家庭中对资源(财产、收入等)的控制增强了其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在提供支持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子女对父母丰厚财产的期待会促使其对老年父母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二是互助论( aid model),该理论认为在家庭成员间存在着广泛的互助与各种非自愿的交换,这种互助与交换涉及很多方面,如照看孩子、做家务及物品与资源的共享等,老年人以交换来获取各种支持;三是合作群体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代际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利益共同性。
父母投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等是一种长期投资,而子女对老年人的各种支持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或投资的收益。
此外,国外关于老年人家庭支持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住意愿、子女性别等方面。
在老年人的居住意愿研究中,.WK发现,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多老年人愿意独自居住,家庭规模越发核心化,其接受家庭支持在逐渐减少;在子女性别的研究中,指出,代际感情是激励女儿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主要因素,而孝顺义务、合法继承和接触频率是激励儿子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重要因素。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情况。
国外学者关于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关系等。
Adams提出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作为一种积极的支持性资源增强个体心理弹性或阻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发展。
Barron CR和Foxall MJ等人关于婚姻状况与孤独感的研究结果表明,独居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独居者,这与独居老年人缺乏家庭温暖、家庭交流有关。
此外,家庭完整是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支持和基础,丧偶则是老年人经历的最严重的负面生活事件与负性体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其中,Burkanuser和Duncan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丧偶不仅意味着最佳家庭照料资源的缺失,而且伴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精神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Umberson提出,婚姻对男性老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而实现;对于女性来说,则更多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心理慰藉及可能的经济支持而实现。
此外,Kendig有关居住安排与子女赡养行为的研究发现,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心理健康状态也较好。
在家庭关系方面,Morris的研究揭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二)国内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研究现状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家庭支持主要指家庭的其他成员为父母所提供的帮助。这些帮助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部分。其中,经济支持包括金钱、物质上支持两个方面;生活照料包括身体照料及家务料理两个方面;精神慰藉指老年人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来自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安慰及鼓励。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受到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变迁、子女数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方面,刘爱玉、杨善华认为,“孝”和家庭义务的思想依然对子女的行为起调节作用,是父母得到足够的家庭支持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社会变迁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已转变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风俗和行为模式,导致老年人获得较从前低的家庭支持。
在子女数方面,子女少的老年人在家务料理、金钱支持和物质支持上对亲戚、朋友、政府的依赖增强,在情感支持上配偶作为感情慰藉提供者的比例相对较高。
此外,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与家庭结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认为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
而分开居住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子女对父母日常生活照料及经济和情感上的赡养支持的削弱。
老年人的健康、年龄、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其获得家庭支持的因素。
刘爱玉、杨善华的研究表明,年老体衰的父母能够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处得到身体照料和家务料理方面的支持,而经济能力差、需要帮助的父母也能获得相应的金钱支持与物质支持。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老年人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及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组成家庭支持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上,刘向红指出婚姻为促进精神和躯体健康提供了各种有效资源。
陈嘉贤的研究表明,老伴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丧偶会导致老年人生活幸福感降低,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在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家庭结构核心化必然导致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明显减少,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高国武、王新认为良好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
郭晋武的研究指出,生活在联合家庭和直系型家庭中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好于生活在核心家庭及独身生活的老年人。
方菲认为,独居老人往往缺乏情感交流和诉说心事的对象,有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再加上年龄增大,生活上处于无助状态,更易损害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
有配偶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双方通过相互照料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物质、精神的满足。
在家庭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许淑莲、吴志平指出,家庭关系是与老年人社会情感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
杨晶晶、郑涌提出,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菲同样认为,和睦的家庭关系能使老年人精神愉快,心理健康状态良好。
马丽娜、汤哲等人的研究指出家庭不和睦、不受家人尊敬、不与家庭沟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郁症状发生率高。
此外,经济*是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条件。
有一定经济保障能力的老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且经济上的自立可能换来子女对自己更好的照顾和精神上更多的慰藉,从而心理状态也较好;相反,缺乏经济收入导致老年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易使老人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从而损害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栾文敬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
三、经验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关于我国城乡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社会参与及养老需求。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18%。
(二)研究设计
1 老年人的界定。文章中的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 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指老年人的自评心理健康。当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好时赋值为“1”,不太好时赋值为“2”,一般时赋值为“3”,比较好时赋值为“4”,很好时赋值为“5”。针对这种定序变量,文章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研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3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
本项研究中的自变量是家庭支持,特指来自子女对父母在经济、精神和生活三个层面的支持。
其中,经济支持层面以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定距变量)作为变量;精神慰藉层面以向子女倾诉心事(0为否,1为是)和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关系(定序变量,1为很不好,2为不太好,3为一般,4为比较好,5为很好)作为变量;生活照料层面以老年人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0为否,1为是)作为变量。
4 本研究中的控制变量。
(1)老年人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丧偶、身体健康和受教育年限。
其中将年龄定义为低龄(即60岁及以上至80岁以下的老年人)和高龄(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受教育年限都是定距变量;将性别为女的赋值为“0”,性别为男的赋值为“1”;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正向五级赋值。
(2)老年人家庭特征,包括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否与子女同住和拥有子女的个数。
其中,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定距变量,指老年人自身与其配偶的每年的所有收入。
(3)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选取老年人是否具有社会保障和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总体地位(以下简称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来反映。
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定序变量,取值从1至3,分别表示低、中等和高。
变量选取及基本描述结果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72.22%,但一般及其以下的比例为27.78%,可见目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关注。
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给予父母赡养费的平均值为3168.66元,可见总体来说,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非常少;与子女不同住的老年人比例为59.6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平均来说,每个老年人家庭拥有的子女个数为3.08,从该数量来说,多数老年人都有家庭养老的基础条件;只有29.68%的老年人有心事时会向子女诉说;与主要赡养人关系不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0.75%,一般的为10.04%,比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分别为36.28%和52.92%,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都有着较好的关系。
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为中等以上的有81.57%,可见,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很大的支持。
(三)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描述分析仅仅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状况与特征,并没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因为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是取值从1至5的定序变量,所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另以家庭支持特征为自变量,以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为控制变量做出回归分析,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支持特征中,经济支持、有心事首先向子女诉说倾诉、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而与赡养人关系正向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
原因可能在于“孝”文化给予了老年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和子女关系好的老年家庭也比较和睦,“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使得老年人精神状况处于良好状态;此外,与子女关系较好,也使得老年人获得了子女的尊重与爱戴,这是老年人在年老退休后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后重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在个人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其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健康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这一结果符合已有研究成果;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收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家庭收入越高,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高;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差。
在社会经济方面,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即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这一结论与一般经验不符,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四、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靠前,在家庭支持特征中,与赡养人关系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而且这一影响非常显著;而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主要由子女照顾、有心事时首先向子女倾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无显著影响。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始终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支持力,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就是要进一步鼓励家庭支持作用的发挥。
其一,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要互相关心,自觉树立并践行尊老、爱老、敬老的责任理念,尊重孝敬老人,主动履行对老人的“反哺”义务,既要重视物质养老,更要重视精神养老。
其二,针对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家庭观念淡薄、代际之间沟通不善的现象,应借鉴新加坡家庭观念教育的方式,加大对家庭观念的宣传与教育,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儒家孝道的教育,深化子女的家庭观念。
其三,可借助正规机构与社区的力量,通过讲座、交流会、电话咨询等形式,向家庭成员提供专业化照料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提高家庭成员专业照料水平,进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照料。
第二,在个人特征中,年龄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即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龄的好;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
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要增强老年人自身的自我调适能力。
衰老是人必经的一个阶段,老年人应正确对待衰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积极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从而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同时,老年人还要学会自我心理安慰,增强自我*意识,把一些注意力转向子孙、家庭以外的范围,通过适当的社会交往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提高老年生活乐趣。
在社区层面,社区不仅要加强对尊老爱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区的尊老爱老敬老意识,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区风气,还要积极开展心理保健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疏导意识和能力。
此外,还需要提供老年活动的设施和场所,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生活乐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活动,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从社会交往中使老年生活有所寄托。
第三,在社会经济特征方面,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即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3
【关键词】社区医生;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对策
社区医院作为我国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建立基层医疗健康档案、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家庭卫生服务、卫生防疫等多种职责,对于社区医生而言,涉及众多事项的医疗工作不仅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对于医生个人健康状况而言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加强对社区医生职业倦怠感情况调查,了解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工作中切实把握诸多影响社区医生身心健康的高危因素,这对于改善社区医院医生工作环境、心理状态等有积极意义,是提升基层医疗工作服务质量的关键。
1.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以心理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性、人际关系等内容为主,结合临床诸多报道调查结果来看,社区医院医生的心理状况普遍不佳,多少医生并未达到正常健康水准,这意味着重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迫在眉睫。
当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群体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都不断提升,随着越来越多心理问题、职业病等得出现,加强医生这个典型性的服务行业心理健康监督与指导有重要意义。
社区医生群体之所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与过大基层医疗工作压力有关,一方面与近些年紧张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关联性。
临床调查显示,在男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女性医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这可能与女性需兼顾个人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有关,双重压力下比男性更容易出现问题,男性医生更多的在躯体化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与头昏头痛、脾气暴躁、精神不适等症状发生率过高有关。
社区医生本身受教育程度与个人职称对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临床相关报道显示,高学历与高级职称医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苦闷、紧张不安等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分级转诊改*,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对于社区医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服务意识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疗工作负担,在基层医疗进步与改*的过程中,社区医生作为关键基础,无疑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对于高级职称、高学历水平的医生而言,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更多的需要额外承担诸如科研、行政管理、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容易被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困扰。
社区医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营造积极健康的就业环境、提升社区医生职业待遇、构建职业压力疏导体制势在必行。
另外,有相关报道提出社区医生个人家庭生活与婚姻状况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由于可参考样本量较少、相关报道文献不多,因此可作为参考因素指导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
2.社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处于同一工作环境、同一压力源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症候群,对于个人职业生命、职业状态、未来发展有较大影响。
对于职业倦怠的调查渴参考三大指标,分别为情绪耗竭、低个人成就感与去个性化,社区医生职业的情绪耗竭是在繁重工作压力、紧张医患关系、枯燥工作环境中个人身心资源透支过度,出现精神过渡疲劳等现象,低个人成就感是指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反馈较少,从而出现士气低下、成就感不高等情况,去个性化是指社区医生在重复工作中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个人心态冷漠、负面或逃避,工作中缺乏情感投入。
职业倦怠作为当前许多社区医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已经广泛引起国内外重视,国外报道显示欧洲社区医生群体中超过三分之二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国内社区医生这方面问题目前也逐渐严重,这意味着积极消除职业倦怠是当前社区医生群体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职业倦怠调查显示,医生性别、学历水平、婚姻状况、职称等级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社区男医生、低学历医生更容易出现个人成就感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男性对于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与过高期待有一定关系,女性医生相对而言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出现问题比例偏低,这与其需要分心处理家庭生活有一定关系。
目前国内在社区医院方面还处于逐步建设阶段,在社区医生职业激励、基层卫生体系筹建分担压力、医生综合能力发展平台等方面过于薄弱有一定关系,使得社区医生工作成就感、职业待遇、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的激励作用并未完全发挥。
婚姻方面,已婚且婚姻状况不佳者更容易出现情绪衰竭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区医生工作内容多、压力大,影响了个人投入在家庭生活中的精力,另一方面医生角色与家庭角色生活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冲突,精神状况的过度负荷导致这类医生更容易出现烦躁、暴躁、紧张、易怒等方面的问题。
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医生是情绪衰竭与低个人成就感问题的高发群体,这与该群体承担科研、行政管理、业务等多种工作内容有一定关系,工作竞争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他们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改善对策
由于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受多种因素影响,考虑到医生个人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感呈正相关,因此要积极改善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消除职业倦怠,通过有效干预举措营造优质的社区医疗工作环境,减轻医生群体工作压力,提升个人成就感。
要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加强对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积极改善医疗环境、缓解工作压力,在医疗改*中重视社区医生群体的府里保障。
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保护医生个人安全与心理健康,积极解决医闹、护患纠纷等问题,做好社区医生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减轻工作负荷。
要创新社区医生培训机制,为医生个人职业进步提供更多可能性,在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改*,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开设心理咨询站,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消除职业倦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深入调查导致社区医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倦怠的因素并采取对应举措予以改善,是顺应医疗改*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对于保障社区医生权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戴俊明,张浩,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健康生产力受损的关联[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5):321-327.
[2]卢梦婕,鄢慧妤,邹天富,等.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4):542-545.
[3]冯磊,王艳玲,孙全超.社区医院女性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3):62-63.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4
关键词: 军人 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一、前言
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或较大团体的可能性,或是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本研究采用多数研究者用的定义,即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能获得来自他人(家庭、朋友、同事等)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①。
肖水源②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给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和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本研究采用心理学大辞典的心理健康定义: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和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③。
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近一二十年来,社会学家、社会**学家、流行病学家和运动心理学家等探讨社会支持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使人获益,例如降低了抑郁,改善了健康等。
国内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并且多数研究已经证明了社会支持系统对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存在积极影响作用。
社会支持状况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易导致不良行为产生,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则有利于个体获得社会资源,增强信心,有归属感。
军人是特殊的职业群体,不但要面对高风险、高压力的军事作业,还要处理家庭和社会应激等诸多问题,要承受比常人更大的压力,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部*的战斗力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重视。
我国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受到关注,80年代后期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王焕林、孙剑、于海鹰等研究的《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④;杨征、肖仁富、龚正华等研究的《症状自评量表评价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的应用结果分析》⑤,得出的结论较多是“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低于常模或对照组,心理问题较多”等。
本研究从不同社会支持程度的军人心理健康状况来分析军人群体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随机抽取200名现役军人,分别从军龄、军衔、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对军人群体社会支持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考察,并探讨军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空军某部后勤人员,驻军为连队编制,以整群抽样方法共调查驻军200人,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率82.5%。受试者全部为男性,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2岁,军龄0.5―15年,平均3.89。
2.研究工具
(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考虑到研究对象是军人,其实际情况与社会上的成人不同,对量表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订。将第4题“同事”改为“战友”,第5题去掉“儿女”,将“夫妻”一栏改为“恋人(妻子)”。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总分和各因子评估心理健康的水平,分数越高表明其心理症状越严重。
3.施测方法
按照统一指导语,对该部*军人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当场收回。数据采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军人社会支持概况
不同军龄、军衔、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军人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2.军人心理健康概况
所测军人群体与军人常模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的各项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所测军人群体的SCL-90各症状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军人常模和地方常模。
3.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总分的相关系数为负的0.363,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总分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1)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项因子的相关分析
为详细探讨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项因子相关密切程度,对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项因子做了进一步相关分析,详细结果见表1。
通过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与SCL-90各项因子的皮尔逊相关分析,可以得出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项因子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支持高的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社会支持低的军人的状况好。其中社会支持总分与躯体化相关性最为显著,其次为恐怖和抑郁。
(2)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与SCL-90总体状况的分析
社会支持来源于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程度。为进一步探讨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密切程度,对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与SCL-90进行了相关分析,详细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都与SCL-90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CL-90相关显著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3)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与SCL-90各项因子的分析
从前面结果得知,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都与SCL-90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主观支持得分与SCL-90得分相关程度*高。因此为了详细了解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与SCL-90各项因子的相关程度,本研究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详细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与SCL-90的各项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与SCL-90的各项因子的相关程度*高的是主观支持,其次为客观支持,最后为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4.讨论
(1)军人社会支持概况的分析
该部*军人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在军龄、军衔、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方面差异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部*的集体生活使军人在特定时间内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交往的群体,战友之间的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成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
战友之间的朝夕相处有助于他们彼此建立和发展新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和交往在他们内部形成一种社会支持的关系网络,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他社会资源缺乏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此外,军队的封闭式管理对军人的社会支持可能有一定影响。
长期的军事统一化生活,使军人日常生活行为方式趋于一致,社会支持来源也趋于相似。
(2)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在本样本中不同群体军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该样本与王焕林等人研究得出的军人常模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与金华等人的地方常模相比也存在显著差异。该群体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军人常模和地方常模。这一结果验证了前人研究得出的结论“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低于常模或对照组,心理问题较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不同社会支持程度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军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表现较好,这一结果与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降低或缓解个体的应激强度,维护心理健康的观点是相一致的。这说明社会支持对军人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的维护作用。
本研究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SCL-90各项因子均有显著相关。
其中社会支持总分与躯体化相关性最为显著,其次为恐怖和抑郁。
这些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国内孙桂月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影响程度不同,主要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起重要作用⑥。
郭文斌等的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对于精神健康有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抑郁体验⑦。
因此,促进军人获取与利用更多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维持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从而更有利于各项任务的完成。
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分别与SCL-90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主观支持与SCL-90的相关最为显著,这说明主观支持是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军人也有自尊或“面子”等心理方面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重视、理解、鼓励,而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给予。社会支持缺乏或给予不当,都有可能伤害其自尊,造成主观支持不足,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5.提高军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并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
(1)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社会支持水平
军人的客观支持更多的来源于家庭和部*。
应采用多元化的联系交流方式与家庭成员保持定期的交流和探访,比如定期给家里打电话、写信,以及与家人网上聊天,使广大官兵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部*是一个大集体,采用封闭性管理,部*内部的人际交往是军人社会支持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战友之间的团结互助,能够为彼此提供帮助和支持。
从而提高军人的客观支持水平,进而调节心身平衡,以便更好地适应部*生活。
在提高军人主观支持方面,部*可以开展各种提高个体主观体验和认知水平的活动,比如开展谈心活动,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深入心灵世界,使军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心理的感受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他人的理解,从而提高主观支持的感受力,最终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另外,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受其人格特点和认知风格的影响,因此提高军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应根据个体的需求、个性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
(2)部*应完善心理教育与咨询体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加大心理健康宣传,使广大官兵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促进军人适应部*军事生活及未来战争空前激烈残酷的战场环境,能够顺利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部*已经建立了心理调试部门,因此,部*领导可以结合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调节课程和活动,以加强部*官兵对自身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
注释:
①岳文浩,张红静,潘芳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124.
②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
③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95.
④王焕林,孙剑,于海鹰等.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
⑤杨征,肖仁富,龚正华等.症状自评量表评价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的应用结果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5,13,(1).
⑥孙桂月,冯向先.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J].健康心理学,1998,6,(2):153-155.
⑦郭文斌,姚树桥,卢永红等.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0):693-695.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129-131.
[2]杨国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军人群体中的信度和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9-312.
[4]肖蓉.驻礁岛军人社会支持、人格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靠前军医大学,2004.
[5]刘毅.社会支持对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6]李权超,何英强.军人心理适应不良症的发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心理健康教育,2001,17,(8):497.
[7]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260-263.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5
关键词:社会心理健康;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60-02
当和谐社会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和谐就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社会的和谐建立在社会心理健康基础之上。因此,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也是促进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人本观以及积极心理学等相关人本理论及其技术在提高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人们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社会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人们在社会相互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临床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社会心理健康的问题。削弱了集体的免疫力,甚至导致生理和心理疾病。
(一)社会心理健康简述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综合各家观点可以有以下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刘华山,2001)。
概而言之,即对内自我发展妥适,对外社会适应是否良好。
从社会学模式上来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心理学的模式上来看,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处理挫折、解决心理应激以及减少适应不良,并且鼓励和帮助人们达成目标重获信心,对人生做好准备。
(二)社会心理健康的划分
当前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年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特殊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特殊工作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网络社会心理健康问题。
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
空巢老人面临着两个**:一是年龄阶段的发展,另一个是家庭结构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表现出年所谓的“空巢综合征”,体验到更多的孤独和更少的社会活动(严建文&李安彬,2008;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2003);在经济上体验的落败感(张骑,王玲凤,2010;陈立新,姚远,2005);夫妻关系以及子女关系等都是具体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表现(吴振云,许淑莲,李娟,2002;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2003)。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为中介的压力应对模型(陈立新,姚远,2005;严建文,李安彬,2008;张骑,王玲凤,2010);另一些则是社会人口学因素,比如学历,退休前工作情况,经济婚姻状况等(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2003;张骑,王玲凤,2010)。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自尊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以及攻击性行为等方面(杨晓慧,张林,2011)。
此外青少年人际素质也是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2008)。
而青少年人际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上(徐■,吴汉荣,何庆芸,李亚伟,陶雪芬,2005);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焦虑状况相对更为明显(杨双波,易晓岚,牟劲松,刘清国,2013)。
高危疾病人群以及受影响人群的社会心理健康也是另外一个重点考察对象。
比如艾滋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国内研究集中考察了妇女儿童两类弱势人群。
在对HIV女性病毒感染者的研究中发现,负性情绪主要有担心、害怕、悲伤、愤怒、内疚、抑郁等;在面对他人歧视的时候,主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猜疑、孤立、漠视和拒绝(史从戎,张曼华等,2011)。
另有针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的研究表明,这部分儿童不仅身体健康状况差,而且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张松卫,计国平,尹惠萍,孔圣华,2012)。
另一种高危疾病,即癌症患者及其社会系统内部的社会心理健康也急需一个新的模型来予以解决(Marshell,Larkey,etal,2011)。
网络社会心理健康。还有另外一个虚拟世界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在针对网络社会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互联网使用者的社会网络社会心理健康不受到上网时间的影响,而会收到上网次数的影响;基于信息获取动机的互联网使用,用户的网络社会心理健康程度较好,而基于情感交流的用户,其网络社会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朱海燕,张锋,沈模卫,徐梅,2005)。
二、心理健康的人本主义视角
面对行为主义的自然科学模式和精神分析的还原论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建立者倡导人文科学的价值观,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一)经典人本主义视角
马斯洛的人性观认为认得本能是推动个体不断获得新的、更高水平发展的内驱力;当人处于低潮时,这种本能在健康人身上是不活跃的,或在功能上不出现。
罗杰斯认为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相信人自身内部存在一股巨大的理解自己并改变其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潜能,只要提供适宜的气氛,这种潜能就能开发出来。
弗兰克的意义治疗的宗旨在于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动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求的满足体现为精神需求获得的创造性价值、经验性价值和态度性价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
积极心理学作为人本主义取向的新思潮,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孟娟,彭运石,2010)。积极心理学旨在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2000)。
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首当其冲的当是主观幸福感,主要涉及三方面: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目前,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状况的重要指标。
三、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策略和方法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方法策略是一种积极导向,但是却不可以一当十。在解决不同人群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针对老年社会心理健康策略
依上文所述,空巢老人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缺失与落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等各种低落心理状态。
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升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便是改善老年社会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
随着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弱化,老年人需要更多的社会客观支持。
各种离休后的社会保障措施要提供给老年人足够的安全生活空间;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引导老年人自己对缺失和空落的认识和接纳。
这种过渡不是一种停止而是夕阳活力的开始,让老年人可以领会到晚年时价值感和生命的意义。
(二)针对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策略
青少年的主要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两大方向。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发展方向应集中在悦纳自我、发掘生活目的和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提高社会支持利用率和主观社会支持。此外,良好的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促进个人的发展(Carol,Core,1995)。
(三)针对高危病患社会心理健康策略
对于社会边缘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和正确的社会认知,以及相关社会保障的健全;另一方面需要良好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需要的去压抑。尤其是高危病患,多数心理健康问题脱离不了疾病的折磨。在接受医疗的同时或者完成医疗之后,需要患者对疾病以及疾病产生的后果有正确的认识。
尤其是面临重新进入社会中的时候,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和良好的社会知觉。在疾病或者其他创伤性事件之后,帮助弱势群体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更好地融入工作以及生活中。
(四)针对网络社会心理健康策略
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由孤独感、社会参与度、一般抑郁、生活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该五个方面构成(朱海燕,张锋,沈模卫,徐梅,2005)。针对虚拟世界的网络社会健康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供应商提供良好安全的网络环境之外,提升互联网用户的社会参与度以及生活幸福感则是人本主义下进行研究的议题。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2]严建文,李安彬.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8(3).
[3]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7).
[4]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
[5]吴振云,许淑莲,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
[6]张骑,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
[7]陈立新,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5(4).
[8]杨晓慧,张林.高自尊的异质性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
[9]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徐■,吴汉荣,何庆芸,李亚伟,陶雪芬.某校115名初中入学新生社会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3).
[11]杨双波,易晓岚,牟劲松,刘清国.某县农村中学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3(9).
[12]史从戎,张曼华,王宇,刘伟,唐志荣,程祺.广西农村女性HIV病毒感染者社会心理健康状况的质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
[13]张松卫,计国平,尹惠萍,孔圣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社会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4).
[14],C.A.,,L.K.,,M.A.,Weihs,K.L.,Ba-
dger,T.A.. of and Class for : The Need for a New Model for He-
alth Promotion an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J]. Families, Systems, & Health,2011,29(2): 81-94.
[15]朱海燕,张锋,沈模卫,徐梅.大学生互联网相关社会心理健康概念的构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
[16]孟娟,彭运石.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爱恨情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
[17]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1).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6
关键词: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网络
of in the Site and the of
Wang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 XiFen Yang032200
:This on the of in the site, and the cause that the ’s is poor. Based on this,the of is , at to the of in the site.
Key words: in the site, ,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建筑工人作为农民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注建筑工人的生存现状,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有利于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而且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长远来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以往许多研究都表明,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陈朋月(2001)[1]发现,建设单位工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差,尤其是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性、偏执等方面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贾凤芹等(2008)[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对苏州市89名青年建筑工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苏州市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建筑工人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性方面得分显著高。
黄永等人(2008)[3]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对安徽省合肥市及周边地区中铁某局11个建筑工地的696名农民工及349名正式职工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建筑工人在生理、心理领域得分都低于正常人群,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5)。
狄晓康等人(2004)[4]从长沙市随机抽取3个正在施工的工地,调查在场的建筑工人的自杀意念发生率。结果表明:213 名建筑工人中,有120 人表述自己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占总样本的56.3%。其中,37 人( 占总样本的17.4%) 在一年内有自杀想法。
近年来农民工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农民工犯罪也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 农民工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5]。
2. 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建筑工人健康状况普遍不佳的原因与其身份密切相关。
建筑工人大多都是来自外地,由农村来到城市务工,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们在工作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很难融入到城市社会的主流文化。
再加上他们的业余生活又比较单调乏味,情绪、情感缺乏适当的渠道进行宣泄,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
王兴超(2009)通过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大学生、老年人等其他社会群体[6]。
同时他们指出,农民工孤独感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长期所处的封闭生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会交往缺乏。
建筑工人长期从事普工、架工、泥工、抹灰等高风险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状况较差, 身体健康存在提前透支的风险。而城市社会的福利政策也经常不能真正平等地惠及民工。受文化程度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工的年收入较低,并且被拖欠过工资的农民工比例较高[7]。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极容易产生不满、自卑、绝望的心理问题。
由于建筑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受学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地看待分析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缺乏个人隐私、心理距离等观念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而且缺少接受健康常识和健康教育的渠道,建筑工人的健康意识一般较为淡薄,长期无法排解心理冲突和压力,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3. 建筑工人的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建筑工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学者指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支持网也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8]。从社会学意义上说, 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农民工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9]。
近年来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发展和行为表现的作用得到越来越人的重视。狄晓康等人(2004)[4]指出,社会支持是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保护因素。黄永等人(2008)[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建筑工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各领域得分的共同因素是社会支持总分。并提出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增加工资收入、降低工作强度等将会改善农民工的生存质量。
因此关注建筑工人的社会支持情况,为他们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4. 提升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建筑工人从农村来到城市,远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他们与城市市民处于事实上的隔离状态。城市化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得建筑工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单一而脆弱,社会活动参与程度普遍偏低,无法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因此,建筑工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立体结构,发展多层次互补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政府提供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及时对工人进行就业、用工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再教育与职业培训问题进行指导,为建筑工人的生活提供切实的导向性。
完善劳动医疗保障问题方面的政策。
建立与新农合相对接,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缴费额度相当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工人医疗保险制度,为他们保持身体健康构筑社会安全网。
督促建筑企业改善建筑工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
加强企业用工指导,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制度层面上需逐步改*户籍制度,降低农民工获取城市户口的门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保障他们的各种权益,消除他们留在城市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建立建筑工人职业发展和心理辅导讲座机制,成立关注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咨询室,并将机构建到辖区街道或企业单位,通过走进企业、社区、工地等方式,扩大农民工心理咨询的宣传和影响,提升农民工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
4.2 企业的社会支持
切实做好职业防护,建筑企业应加大对对工作环境中职业危害的宣传,提高工人的信息知晓度,建立切实有效的职业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制度。
逐步改善建筑工人居住条件,尽量减少超时工作,加强对工人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培育。
丰富建筑工人的业余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技能竞赛、体育比赛、户外运动等,帮助工人之间建立工作以外的相互联系,增强合作与沟通,帮助工人获得对建筑企业的归属感。
定期与建筑工人做深入的沟通,消除他们的各种疑虑,这样既可以减少、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也可以融洽劳资关系,提高劳动效率。
4.3 社区的社会支持
社区要为建筑工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服务,帮助他们尽快了解社区环境,有助于他们与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从而逐渐形成新的地缘关系。
同时,帮助他们了解社区内的公共资源,培养他们主动使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应加强对建筑工人进行卫生防疫、基本保健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对良好生活、生活、饮食习惯的培养。
为了做好预防工作,应对建筑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教育,加强职业卫生宣传,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维护和增进其心理健康,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4.4 社会团体和媒体的社会支持
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定期对工人进行职业防护、营养保健、法律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而成熟的人格。和建筑工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提供精神慰籍。帮助工人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形成对于社区和企业的归属感,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中。
传媒应充分发挥宣传和教育的积极作用。传媒应当用真实、客观、公平的角度去报道建筑工人的生存状况,引导城市居民正确对待建筑工人。增加市民与建筑工人的相互了解,促进两者之间思想、观念的交流与融合,为建筑工人营造一种被关怀、被理解的氛围,从而削弱他们的社会阶层孤立感。
4.5 建筑工人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
面对城市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建筑工人应学会及时疏导与排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要选择合适的排解方式,学会用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体而言,促进建筑工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构建旨在关注建筑工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
参考文献:
[1]陈朋月,姜华东,杨秀丽.对81例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2007年第7卷第1期:19-20.
[2]贾凤芹,吴燕.苏州市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3期:2823-2824.
[3]黄永,王君锋,杨林胜,张新塘,王晓滨,张志华,周丽鸿,黄芬. 建筑行业农民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2008 年6月第24卷第6 期:717-719.
[4]狄晓康,肖水源.长沙市213 名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第18卷第12期:867.
[5] 孙崇勇.东北地区民工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7,15(5):460-462.
[6]王兴超,王楠,张莹.山西省农民工孤独感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年第17卷第5期,554-556.
[7]李睿,唐李雅宁,陈扬,方东平.北京地区建筑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建筑经济,2005年8月总第274期:13-17.
[8]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6):76.
[9]辛倩倩,周丽鸿,张志华,杨林胜,黄永,张万军,黄芬.合肥地区建筑工地农民工社会支持的现况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9 年第36卷第5期:887-891.
作者简介: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7
教育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的品德、学识和心理素养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家庭幸福与工作状态,还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区域教育的质量与发展。目前,因教师心理问题引发的教育事件频发,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启动为期三年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采取科学测评―分层反馈―整体规划―分层改进―效果验证的推进模式,建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监测与促进机制,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建立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基于标准化测评和科学诊断,从区域、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一、构建教师心理监测与促进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和谐人际环境
1. 监测、提升教师心理品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但是由于教育教学工作复杂而艰巨,教师时时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和个人发展的压力,心理负担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从1994年~2011年的18年间,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尤其体现在抑郁、恐怖、偏执和**性上。
海淀区作为首都教育大区和教育强区,必须基于科学分析,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才能全面设计、部署区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稳步提升师资水平。
2.监测、分析教师心理动态是科学决策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的是个体心理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关系态势。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周围环境和个人特点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海淀区中小学约有两万名教师。
总体来看,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但随着从教时间的增加,他们在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幸福感等方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影响教师职业压力以及倦怠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教师保持工作热情和职业幸福感?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监测,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严谨的数据分析,才可以探索现象与问题背后的原因,为相关教育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监测、干预教师心理是预防教师突发事件的需要
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发展监测,建立全面的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时了解、有效干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师生的心理需求,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潜能开发;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有潜在或现实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给予关怀和辅导,通过提供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避免出现严重教育突发事件。
二、科学论证监测指标,保证教师心理监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通过心理健康的定期测评了解教师心理发展状况,帮助教师始终保持最佳心身状态,是减少师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但是目前国际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教师心理健康监测指标可以参照,使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的探索过程充满挑战和困难。
为保证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协调北京市大学和教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成立专家组,综合分析心理健康内涵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党和国家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政策与国家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领域的探索,从教师心理健康主要问题入手,根据海淀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需求,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促进因素两大方面选取十个测评指标,开展标准化心理测评,为区域教育政策决策和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客观支持。
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主要通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来评估,本项目主要关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工作压力程度、压力来源、职业认同感和倦怠感等指标。
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因素主要从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遭遇困境时的复原力(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评估,这些促进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保护因素。
一个具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弹性和良好社会支持的教师,即使遇到压力,处于困境,也能很好地调节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因此,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量来考察教师的心理促进因素,既可以全面了解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又可以为开展各种教师心理干预活动提供数据支持。
三、 网络测评、分层反馈,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
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为全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登录的电子化测评平台,教师可依据自己意愿参加测评,项目组依据教师测评结果,分别撰写、生成不同层级心理健康反馈报告,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
海淀区中小学教师心理测评反馈报告可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区域总报告、学校报告和个人报告。
区域总报告提供对全区教师群体的分析,包括教师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群体教师的对比分析和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学校报告批量生成,每个参评学校都可以获得本校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不同群体状况的对比分析和后续工作建议;教师个人报告也是批量生成,每个参评教师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跟体检报告类似,心理报告中会客观呈现、分析教师的各项测评结果,并依据测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三类报告依据阅读群体的需求各有分析侧重点,互相印证、配合,供教委各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阅读、分析,为教育决策、学校发展及个人心理调适服务。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提升项目”极其重视保密原则,相关工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不随意泄露和使用测评结果。
反馈报告设置阅读权限,避免测评信息泄露。
三种层级报告分别设置不同的阅读权限,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测评报告只能教师本人登录、下载,其他人无权查看;学校报告只能学校领导及其授权的相关负责人登录、查看,且只呈现学校教师总体信息,不涉及教师个体测评结果;区域反馈报告只呈现区级层面的分析信息,不显示教师个人和学校具体信息,不给学校排名。
坚守保密原则可以保护教师个人隐私,在全区营造安全、可靠的测评环境和测评文化,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培养教师通过参加心理测评,了解自我、关爱自我、提升自我的良好习惯。
同时,这种安全、和谐的测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作答的真实性、有效性,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全方位了解不同群体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决策服务。
2014年,海淀区中小学教师首次组织全区规模的心理测评,80%以上的教师登录网上测评系统完成测试,项目组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教师测评结果,撰写区域反馈报告、学校报告和教师个人报告,供不同部门和教师阅读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区域联动,协同改进,全面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区校两级共同探索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点、面结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采取这种工作模式,加入个人因素,既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同发展;又发挥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不同层级协同发展,共同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在区级层面,项目组协同不同部门,共同参与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
一是分别召开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反馈会,深入解读、分析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各教育行政处室依据测评结果和海淀教育发展特点,将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融入教委各项工作之中。
二是为重点学校提供实地指导,帮助学校解读测评报告,结合观察、访谈等研究手段,具体分析学校教师心理需求,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指导。
三是为每位教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
四是协调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等三个区级心理平台资源,通过心理讲座、团队训练、个体辅导、入校实地指导等心理服务、支持工作,拓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
目前,海淀区在区级层面已经系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的闭合化网络,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海淀区教师的心理状况,完善教师心理维护及预警工作,为区域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在校级层面,项目组鼓励学校通过仔细阅读学校反馈报告,结合学校测评结果和具体情况,制定改进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和管理创新,通过科学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升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校本培训、关注压力较大的特殊群体等活动,为教师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个人层面,教师心理测评和结果反馈过程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信息,帮助教师了解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域、学校、社会机构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心理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教师心理监测与促进机制,为每位中小学教师建立心理档案,打造教师心理“防护墙”,是我区继续深化教育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区发挥“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区”引领、示范作用的一项特色工作。此项工作的长期持续开展,必将促进教师心理素养提升工作走向专业化、常态化,全面提升海淀教育软实力。
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8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靠前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
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
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
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
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
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
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
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其过程简示如下: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
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以上就是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建筑工人健康状况普遍不佳的原因与其身份密切相关的详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