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以读代讲,以读代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书本中的语言文字,在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对天游峰的爱,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又如文中两段描写天...,接下来具体说说文章中几次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精选9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引导他们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4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表演、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qing,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情感目标: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普通劳动者的小故事,赞美普通劳动者的名言。
2、天游峰的多媒体课件。
3、描写本班学生的一篇人物素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qing引趣。
1、同学们,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普通劳动者创造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劳动者的文章。(板书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如:天游峰在哪儿?扫路人是谁?他是怎么扫路的?他为什么要扫路?天游峰的景色怎么样?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要写扫路人呢……)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学生有了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初读尝试,整体感悟。
1、带着上述问题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读书方式。(相机指导读准生字)
3、学生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可以在教学课文时解决)。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容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形式活泼的省时高效学习。)
三、再读品味,合作探究。
(一)关于峰
1、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补充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靠前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入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靠前也”。
2、书上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读一读,说说感受。
3、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4、小结并过渡: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认识这位老人吧。
(二)关于人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人。找出你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味,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
2、交流体会,感悟课文。
你觉得老人是什么样的人?请说说你对老人的印象,再读出你的感受。(抓住以下句子)
①“……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②“……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④“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⑤“……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⑥“‘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热情、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教师重点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人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可用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3、活用课文,情境再现。
过渡:老师也被这位老人吸引了,他到底舍不得什么呢?
情境一:我琢磨着,他的家人,他的儿孙对他会是什么态度呢?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想一想,他和家人会说些什么?
(1)小组同学合作表演。
(2)请一组表演。其它同学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点拨:这老人够自信的,乐观的,真是老当益壮啊!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实,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对他也是这么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游区的领导不大同意老人继续工作,你是老人,怎么去说服旅游区的领导。
(1)自由组织说服。
(2)教师扮演旅游区的领导,学生扮演扫路人进行说服实践。如,师说:“老人家,你这么一把年纪了,该回家享享福了!”生接着“说服”。
师过渡:想不到,你这么一把年纪,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看你这样子,再活个100岁没个问题。
4、总结全文,引导想象:
(1)同学们,爬完了天游峰,我们和作者一样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折服了。让我们再次来倾吐对老人的祝福吧(出示,生齐读):30年后,我再来看你!
(2)引导想象: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出示画面:三十年后,我们又来到了天游峰,又听到哗哗的声音……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景象呢?
(3)学生练写,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讨、合作学文,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更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在教学中教师还创设情境,多处“移情”进课堂,在不的角色体验中,再次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
四、扩展阅读,深化主旨。
1、教师介绍其他相关的故事:《峨眉铺路人》《守林人》。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天游峰的扫路人,峨眉铺路人,守林人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不顾世俗偏见,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事业执著追求,你还知道哪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3、说话练习:用搜集到的名言来赞一赞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可以自己创作)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此设计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通过说话训练,拓展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勤奋工作,才创造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培养了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五、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目的之一,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设置模仿作为中介环节,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渐入创造境界,使学生一步一步登上习得言语表达经验的台阶。)
六、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1、继续完成“人物素描”的习作,开展“班级素描”展评活动。
2、当一次小记者,采访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准备召开一次“劳动者之歌”的主题队会,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引导他们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15课——《天游峰的扫路人》。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但是,我班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中“我”的感受学生不难理解,而我为什么对一个扫路人如此敬重,这样的一位扫路人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教学的难点。没有学生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过程,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语言进行沟通、对话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我初步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文语言优美,特别是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腻,通过对人物描写的体会,既可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鲜活形象。又可借助这个平台,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将他们拟定为教学重点。
老人的三次话语,蕴含着人生哲理,需要仔细品味,故将其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下面我将结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具体说说教学流程。
靠前步:与课题对话,阅读预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学生学会了主动“问”,也就意味着主动思想的开始。)
1、首先板题,(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2、请同学们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那些问题?(在与课题对话时,学生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天游峰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这位扫路人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3、提取“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第二步:与文本对话,突出教学重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在这个步骤中采用设置悬念,也就是存疑教学方式进行文本感悟的教法,选取边读边悟、合作探究的学法组织教学活动。)
1、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几次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2、指名读两处外貌描写,边听边思考:这两处外貌描写有何异同?
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
靠前次:着重于衣着描写(粗线条)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第二次:着重于脸部刻画(细描)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适当总结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3、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此处存疑】
第三步: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它的险
1、让我们先来看啊看那老人工作的地方,欣赏武夷山美景(视频、图片)
2、学生介绍武夷山、天游峰
3、老师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靠前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现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靠前也。”
4、文中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自由选择读法读一读,说说感受。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抓住文中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关键的词语,“银丝,抛,飘飘悠悠&;&;”感受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体会衬托出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
3、通过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险,板书:险
4、天游峰真是一座险峰啊!所以人们这样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引读靠前自然段)
第四步:与人物对话,对比游人与扫路人
1、这样一座险峰,要攀上山顶难不难?登山时,游人的表现如何?指名读第7节,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板书:气喘吁吁学生做动作解释:气喘吁吁
2、老人扫天游峰时,又是怎样的呢?生答板书:轻松悠闲
3、分角色读对话: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4、这么高这么陡的山,老人为什么不觉得累?齐读老人的话。(朗读感悟老人并没有把扫路当作任务,而是当做一种消遣,一种锻炼,一种享受。发自内心的话语,没有半点虚假,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5、这样一位老人,让文中的“我”吃惊不小,所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于是,我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了他:(引读:老人外貌)
6、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了“我”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老人?
(由于问题一步步深入,通过游人和扫路人的不同状态,揭示出:“我”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老人?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问题的答案水到渠成】
第五步:与扫路人对话,突破教学难点
7、老人还有更值得敬佩的呢?默读9-12自然段
8、讨论:
七十岁了,还舍不得离开
不离开意味着,每天上下一千八百台阶,从下扫到上,再从上扫倒下不离开就是——人与山的感情深,乐在其中,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是对这简朴生活的满足、得意。
可见老人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种生活,让我们一起读好老人的这句话: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注意反问语气)
10、老人这种对生活的乐观豁达深深感动了我,所以说:
(引读):我紧紧抓住他的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11、谁能将这句话说的更明白一些?
就是说:“您一定能活到100岁。”这是作者对老人的(深深祝福)。
12、老人如何回答?一起说:“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理解:我一定能活到100岁。
体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板书:充满自信
13 说罢,老人朗声大笑,谁能朗声大笑一次?指名朗声大笑,从笑声中你体会到什么?
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豁达开朗、充满自信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们,多么值得敬佩的老人啊!板书:豁达开朗
第六步、读写结合,真情告白
1、正因为老人有这种乐观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上的靠前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回到驻地摊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作者愿意写写自己的想法吗。交流。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渐入,使学生一步一步习得言语表达的经验。)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游人————险————老人
气喘吁吁轻松悠闲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
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天游峰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爬山游玩都望而生畏,可有一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
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为什么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然而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写人物性格主要就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4、小练笔
“30年后,作家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通过这一练笔,加深学生对扫路人的印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靠前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
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
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
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
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靠前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以上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文章中几次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的详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