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 篇一【关键词】比较异同;中西方悲剧一、引言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接下来具体说说山伯与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用到台词的情形越来越多,台词起着解释镜头内容和推动剧情演进的作用。什么样的台词才让人映像深刻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最新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 篇一
【关键词】比较异同;中西方悲剧
一、引言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的不同都会使悲剧表现出不一样的感觉。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几乎是家喻户晓,它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因为家族宿仇,两人的爱情无法顺利的前进,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想方设法,终是给人们留下多少遗憾。
《梁祝》与《罗朱》两部著都作表现了封建与反封建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赞扬了男女主人公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对此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悲剧情节
《梁祝》故事相传发生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女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
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
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
山伯不知英台是女性,一直以兄弟相称,而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
后来,经师母提醒,山伯才明白英台的真实身份,悔恨不已而去提亲,只因祝家对门户的要求,不满意梁家的贫困而拒绝梁山伯的求婚,执意将女儿嫁给太守之子马文才。
在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封建社会,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会成为悲剧。
《罗朱》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城,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其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他们都知道彼此是仇人之子,这样的爱情是危险而无法结合的,但是他们仍大胆相爱,仍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他们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他们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所以注定无法结合。
黑格尔认为,悲剧中相互对立的人物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中国悲剧在表现悲剧冲突时,常常将偶然性与必然性结合在一起。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实现统一的,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完成统一的。中国悲剧因为人物自身完美,所以对悲剧的发生不承担什么责任,往往容易一概倭过于外在的邪恶势力。没有两种合理伦理力量的冲突,是正反力量的斗争。
在《梁祝》中矛盾冲突的动力和内容都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斗争。
情节中安排了两次戏剧冲突来写梁祝的爱情命运。
靠前次是梁山泊的提亲,代表了平民百姓与封建贵族的矛盾。
祝员外代表着封建势力,梁山泊与祝员外的矛盾是两个阶级的矛盾,面对强大势力,梁山泊选择屈服,最后相思而死;第二次戏剧冲突,是英台与父亲的斗争,代表了封建社会妇女与封建家长的矛盾。
当父亲强迫她嫁给马文才时,英台开始不从,当她听到山伯病死的消息看后,万念俱灭,心如死水。
同意嫁给马文才,但要求出嫁时花轿经过山伯的坟地祭拜。
这时的矛盾冲突升级为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将整出戏推向高潮。
在《罗朱》中,悲剧冲突的动力和内容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朱”)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以双方家族为代表的顽固的封建势力冲突。
《罗朱》的爱情悲剧在于,罗朱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的合情性与各自的封建家族为了捍卫家族的尊严,巩固家族利益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
两种伦理力量,就本身而言都是合理的。
而罗朱以身试法,违反了游戏规则,这是对封建家族权威的挑战。
当发生冲突时,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又使各自陷入罪过和不义中,他们确实都有理由,却都无法做出让步。
这样必然会引起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剧显得壮烈和伟大。
三、悲剧主人公的身份性格
西方的悲剧一般都是伟人的悲剧,就是说,戏剧的主人公都是身份高贵的人物。
西方悲剧人物一般都是进攻型的,具有一个明确的意志,整部剧作通常是主人公的意志扩张和实现,悲剧之所以出现,一般不是由于主人公无法生存,而是他想主动去挑战极限;而中国悲剧从它一开始就与西方的悲剧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它主要描述的是平民百姓的遭遇,剧中绝大多数是市井、田庄中的小人物,处于被打击或被欺凌的位置,是一种平民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时代的新生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他们身上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
朱丽叶和罗密欧在舞会上相遇后,就恋恋不忘,看她的对白:“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
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
…白话文 .cn…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脸,又不是身体上任何其他的部分。
啊!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
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1]。
从这里我们看出,朱丽叶深深的被罗密欧吸引,她愿意不顾一切的和他在一起,只要罗密欧表个态或许不要也会勇敢向前。
很喜剧,罗密欧正站在角落偷看心上人朱丽叶,在听到她的独白时说出了:“那么我就听你的话……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2] 。
面对罗密欧的情话,朱丽叶不断抒发对罗的爱意,她说“……我真想遵守礼法,否认已经说过的言语,可是这些虚文俗礼,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顾了!”[3]他们不顾一切,尽管舞会前朱丽叶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4]但是热恋中的他们在窗口以身相许,共订鸳盟,决心冲破家族的仇恨,结成百年鸾凤。
所以,第二天的下午,竟自到教堂举行婚礼。
当因偶然的事件发生,罗米欧被逐时,他们难舍难分。
正是这纯洁、真挚的爱情,使他们一方罹难,另一方不愿贪生,双双殉情,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
他们大胆,敢爱敢和礼教家族做斗争,他们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
他们是值得人赞颂的。
相比之下,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不同了,他们三年同窗攻读,对彼此甚是了解,只是由于英台的女拌男装的特殊处境,使她局于男女之限而没有道破。
但是,从她的十八相送的唱词可以看出她对梁的深情。
祝英台唱:“梁兄情意实难忘,亲身送弟下山岗,兄攻书伯母在家谁奉养?为何不娶一妻房?”[5]“一句话问得我无言讲,他怎知我是女红妆,本该把终身事儿对他讲,猛想起临行时父命有三桩,事要三思休鲁莽,话到舌尖暂隐藏。
”[6]欲言又止的她,我们可以想得出英台心理斗争的厉害,只怪山伯不懂她女儿身。
请看下面一节唱词:
梁:贤弟,你为什么长叹呢?
祝: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唉!你看。
梁:微风吹动水汤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配鸳鸯,配鸳鸳,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7]。
这里英台是有心思,而山伯却是无心思只为唱和,所以英台常常叹息,后面说:“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8]这句话也许就为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
英台是女儿身,在那时代是不能去学堂上课,但因祝家无男儿,英台扮男装亦无破绽,所以祝父才会答应,临行前也告诫英台三桩事,其中就有不外诉女儿身。
如果,祝英台是朱丽叶,那么她和山伯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凄故事。
也许,他们会私定终身。
其实,他们算是私定终身了的,“祝九妹”就是一跟红线。
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英台终究无法违背父命告诉山伯实情。
以致后来山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匆忙上路,日夜兼程,一心赶回去和自己的意中人相会。
但无情的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他当场忧愤成疾,不久离开人世。
英台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也生不能成夫妻,死也要同坟台,最后以死相报。
他们的爱情故事与罗米欧与祝丽叶一样,传为美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寻求自由幸福的爱情。
四、悲剧结局
西方悲剧的高潮在结尾,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彻底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的印记,一般都是毁灭型的,以逆境作结。悲剧的结尾十分轰烈,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悲剧总能给观者以深思。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在过程当中,悲剧最后大多只是一个收场和交代;中国悲剧区别于西方悲剧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讲究“有团圆之趣”,有情人终成眷属。
《梁祝》中,山伯死后,英台含恨被迫出嫁时,执意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
在祝英台的哀恸感动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墓中,墓复而合拢。
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双双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入舞,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
生前的苦苦相恋,最后终于“如愿”在一起了,化作很有寓意的一双蝴蝶。
这是最理想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很赋有神话色彩,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结局的“团圆美”。
这种“团圆”的结局很符合我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罗朱》中罗朱的双双殉情,却让人觉得心有不甘。
其实,这样的结局是早已注定了的。
虽然他们的死亡带有偶然性,但世代冤仇决定了他们悲剧的必然性,正如莎士比亚学家莫洛左夫所指出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分别属于两个世代为仇的古老的封建家族,这两个年轻人的纯真爱情与两大家族的世仇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之间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
两大家族之间的世仇注定了罗米欧与朱丽叶要遭到厄运――以死殉情是他们的必然结局。
他们的痛苦与灾难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使人震惊、叹惜,同时,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民族的性质是属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8] 。
五、结语
尽管中西方悲剧悲剧人物有着本质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各自的文化紧密相连。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通过任何一部悲剧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所折射的精神以及精神背后的强大的历史动力。一个时代文化背景又决定了悲剧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我们只有认真考察文化背景,才能对中西方的悲剧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参考文献:
[1]《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在花园的独白
[2]《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在花园里偷看心上人,回复朱丽叶的独白
[3]《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的对白
[4]《罗密欧与朱丽叶》舞会前,朱丽叶的独白
[5]《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祝英台的唱词
[6]《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祝英台内心独白
梁山伯与祝英台 篇二
编剧:合翁序幕
各色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充满画面。
透过飞舞的蝴蝶,可渐见梁山伯、祝英台合葬的坟茔和蓬头垢面、衣带散乱,坐在坟前望着蝴蝶出神的祝公远。
抱拥坟台的是花草丰盛的小山,坟后有几棵隐着鸣禽的高树。四周茂田秀水,弯弯的路横过坟前,展向无尽。
祝公远不停地转动着昏花的两眼,贪婪地盯着纷飞的蝴蝶,他要辨认出究竟哪一只是他的女儿。
祝公远自言自语道:“……叫人眼乱的蝴蝶啊,他们都说,我的英台,已变成你们这种娇小的样子了……如果真是这样,英台,我的女儿,请你飞过来吧,飞到你父亲的身边来吧……”
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着,并不理睬他。
祝公远显得有些失望:“怎么,你不理我?我知道,你恨我,你恨我!不过,我的乖女儿,还是可怜可怜你的父亲,请你飞过来吧,过来变成你原来的样子,不要抛下我,不要抛下我啊……”
蝴蝶似乎要躲开他,反而飞远了。
祝公远定眼一看,纷飞的蝴蝶中,忽然现出祝英台的倩影,他不由得向蝴蝶奔去,并呼唤着:“英台,女儿——别离开我!女儿,英台,别走啊——”
祝公远凄声地呼喊着追赶蝴蝶,蝴蝶却在坡野上和他兜圈子。
他追着追着,摔了一跤。他爬起来定神一看,又看到蝴蝶中祝英台的倩影,他起而呼唤着恋追不舍。他追过坟台,追过小路,追过田塍,追入飘香的黄花地。蝴蝶有些停下来采食。祝公远乐了,蹑手蹑脚的去捉,但刚要靠近,飞了,去捉另一只,也飞了。
蝴蝶又合群地飞舞起来,祝公远又紧追不舍。蝴蝶飞回墓地,祝公远追回墓地。他累了,停下来歇脚,蝴蝶也停下来。他定了定神,又看到蝴蝶中祝英台的身影,他起而再追,但终究不能与蝴蝶们同步。于是,他两袖上下扇动,跟着飞舞起来,似乎自己也变成了蝴蝶……
推出片名:梁山伯与祝英台。
1.祝家庄园
庄园具有典型江南特色。
园中小巧雅致的书楼内,貌美聪慧的祝英台伏案静心地读着《诗经》。忽然,她猛然将书推到一旁。
这时,贴身丫鬟银心正好送茶走了进来:“小姐,你怎么了?”将茶放到书案边,拿起那本《诗经》。
“全是些混账话!”祝英台没好气地说,“你看这两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明说的是儿女间的情爱,可这作注的毛者雕虫,却硬说是什么后妃之德,也太牵强附会了。”
银心:“用得着生这么大的气呀!”
祝英台:“这书文多有疑义,却又终无高人指点,往后还怎么学?”
银心:“唉,杭州尼山读书的事,你怎么还不跟员外说去?”
祝英台:“怎么说呀,父亲是个生性古怪的人,怕是绝难应允。真烦!”
银心:“别烦了,我陪你花园散心去吧。”
祝英台面露喜色:“嗯,好。”
2.祝家庄花园
精巧秀美、春意盎然。
银心引着祝英台侧门悄然而入。
祝英台漫步花园醉人的美景,不觉赞叹:“数日未到,春色如许,造物真神啊!小小园林,壶中天地,竟也如此生机勃勃,各尽其妙。”
银心蹦蹦跳跳来到盛开的海棠旁边:“哇,小姐,别作诗了,你看这海棠,真是‘睡足’了也。”
祝英台过来欣赏着海棠:“好看!”
银心采来各色花朵,不由分说地插到祝英台的发髻上:“你看,这不是仙女下凡吗!自己瞧瞧去。”一把搡祝英台到池水边,又拈花惹草地往别处了。
祝英台对着池水,望着自己沉鱼落雁般的身影,春情难禁:“这不也是一件稀世的妙品吗?可造物啊,你给了我美丽容貌,还能给我心之所求吗……”她羞人半面地自语着,取下头上的花瓣,抛入池水,水下倩影顿时被圈圈涟漪化为乌有。
“小姐快来——”银心压着喉咙呼喊着,“我们来荡秋千吧!”
祝英台:“来了!”
祝英台和银心快活地荡着秋千。
一对大彩蝶飞了过来。
银心:“真漂亮!”
彩蝶恋恋不去。
她们弃了秋千来捉,彩蝶飞开,她们追着。彩蝶落到墙边的桃花上,她们蹑手蹑脚地刚要去捉,却惊得它们双双越墙而逃。
祝英台望着墙外的远空,怅惘一叹:“哎,人还不如蝴蝶呢!”
3.祝公远书房
祝公远和女儿在辩论。
祝公远:“一个千金小姐,在外抛头露面,有失体统。”
祝英台:“那儿有名师呢。”
祝公远:“有名师又怎样,女子无才便是德,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祝英台:“孩儿听父亲讲过,古时候的曹大家、蔡文姬都是一代很有作为的才女,怎么能说无用呢?”
祝公远:“这……古来的女子,像那样的大家,能有几个?”
祝英台:“孩儿学她们一学,也不成吗?”
祝公远:“你实在要学,我请过一位先生,来家里教你。”
祝英台:“不要,这里的先生都酸腐得要命,我不要。”
祝公远:“不要忘了,你是女孩儿家。男不入内,女不向外,你知道吗?”
祝英台:“我可以扮成男子嘛。”
祝公远:“你,你越说越离谱了。”
祝英台撒着娇:“爹,让我去嘛。”
祝公远:“不成。”
祝英台坚决地:“我要去!”
祝公远:“哼!”拂袖而去。
4.书楼
祝英台气鼓鼓地回来。
银心忙问:“小姐,谈得怎么样啊?”
祝英台:“还怎么样,两个字,‘不成’!”
银心:“那怎么办?”
祝英台:“还能怎么办,认命呗。”说着,走到床边侧身一躺。
银心望了望斜躺着的祝英台,计上心头:“唉,我倒有个办法。”
祝英台:“什么办法?”
银心看了看门窗外,神秘地说:“装病!”
5.祝公远卧房
祝公远和妻子高氏在谈论着女儿。
银心从门帘外窥探。
高氏:“唉,真是女大心大呀……”
银心大惊小怪地跑了进来:“哎呀!员外夫人,不好了!”
高氏:“怎么了?”
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 篇三
研究这个符号系统的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的事实,譬如对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相差甚远的解释和理解;外贸商品的文化性因素的滞销;艺术作品的思想争锋;日用产品误导误用等。
为便于本篇文章的阐述,暂且引入几个基本的概念及其简单的描述。
原型:最为简单的、富有意义的基本的交流沟通的信息原点,它可以是一个宗教神话故事,或是民间传说;也可能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富有内涵的图案或是颜色,以及某些器具或其构成部分。
认知:人在自己实践经验、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的基础上,对外部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个体性的某种意义的认知。
意象:任何一个思维过程无不是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意象此处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基于原型的、富有意义的共同认知。
动画片《梁祝》简介
出身富裕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的不平等,争取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梁山伯遭毒打惨死。祝英台悲痛万分。梁、祝的执著真情,感动天地!二人化成彩蝶常厮守。片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表(略)。其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形象分别参考了萧亚轩和刘若英的原型。
动画片《梁祝》简析
爱情是人类的古老话题之一,在世界的每一处,都流传着一些古老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牛郎织女和梁祝的爱情故事最具有影响,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因素。
随着时代变迁,演绎这些爱情故事的人物形象慢慢模糊,人们关注的已经不再是那些原始的形象,而是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了某种意象,这种意象与故事的主体或主题的关联性程度取决于个体的国别、民族、地域、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知识背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
总体而言,这些因素可归属为两大类:环境的和个体的-最终意象是不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这取决于两大类因素的相互作用强度,
《梁祝》的解析主要可从角色设计,背景画面设计,背景音乐及角色配音几个方面展开。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中的角色设计作一下符号解析。
《梁祝》的经典情节可划分为“草桥亭畔”“双双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联袂河伯娶亲”“相思至诚”“棒打鸳鸯”“化蝶共舞”等经典情节。整部动画片的重点在于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深刻细腻的爱情故事。情节大都走反传统演绎路线。改编得趣味而有现代感,而且将故事诠释得宛如现代偶像剧,让原剧中传统的爱情变得幽默、现代,与时代合拍。
但是,首先相应时代背景的角色特性不典型,缺乏表现力。
男尊女车,女子无才便是德,门第等级森严,父母包办婚姻,封建官僚作风等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的糟粕是故事的时代背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衬托出爱情故事的凄美。
这正传播出关于对传统中国婚姻的认知:没有爱情的婚姻,或说的时髦一点就是婚姻是爱情的起点。
可能这就是东西方“自由爱情”的最大区别。
然而在故事里,除了对封建官僚的飞扬跋扈刻画得较为直白一点外,其余的时代背景皆是蜻蜓点水。
这能否更深刻的表现梁祝间的爱情美?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美的灵魂在于是对当时社会历史体制的一种反叛,或者从祝英台的角度来说,就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自由平等的抗争。
观众正是从这一点上获取了对爱情的意义认知,进而达到了感情的沟通和共鸣:为爱情自由不惜一切,哪怕是生命也值得。
当然,在现代社会里,要找到这种最原始纯真的爱情已经很困难了,人们在爱情和婚姻里掺进了许多的其他的东西。
这或许就是直至今天,人们依然为梁祝所感动的原因。
因此,动画片中的各个主要情节的角色演绎如不能深化至此,依个人之言,就有些肤浅和世俗了。
人物的服装造型几乎包揽了各个朝代的特点,色彩样式典雅和绚丽,但依照故事发生的区域背景和人文气息来分析,角色的服饰设计缺乏吴越文化的鲜明特色,片中诸多角色设计缺乏原创性,让观众感觉梁祝等角色不是中国的,而是美国人在好莱坞和迪斯尼里加工出来的、他们脑袋里的理解。
如果把片中的所有皆设定为一个符号系统,我想应该让这些符号富有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对于主题的视觉表现清晰易辨,意义表现明确。
比如说,不要将受三个走狗践踏的趴在地上的马文才看成狗,片子就变成迪斯尼动画片的片断了;把梁祝两人后山游玩时看成两只狮子,片子就变成《狮子t2》。
显然,本片许多角色构思没有突破美国动画片里的一贯套路,以美国的实用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影视观来诠释东方传统爱情故事,除了“莫名其妙的娱乐”外别无其他。
动画片《梁祝》是期望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想象力呢,还是希望达到一种共识?而为这个共识的实现所采取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假如不是借《梁祝》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的广告效应来演练电脑技法,且通过诸多意义不明确或是对于主题表现而言,关联度为负值的符号,来传播美国通俗文化,而是要诠释和演绎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我想《梁祝》不仅要“减肥”,而且有必要进行“整容”。
参考文献:
[1]动画概论.贾否、路盛章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
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 篇四
喇叭、唢呐的吹奏响彻浮云,揉碎了一地的泥泞。身披红色嫁衣的人儿,弃了望乡的古镜和相思木梳,带着的,唯有一颗破碎凋零的心。
艳丽的七彩霞帔,遮不住我枯瘦如叶的身;珠辉碧耀的凤冠,掩不住我冰冷成灰的容颜;锣鼓声声的鸣响,唤不回我决然归去的心。
萧瑟的一丘青冢,孤立于凄凄的路旁。唤住轿夫,轻挑垂帘,低笑,无语,泪却潸然而下。
山伯,你要英台印证明月亭台的誓言是么?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爱胜于你我的生命,更胜于摆放眼前的荣华富贵。
生不能同衾,死则同穴。在那暗黑的墓冢里,只要我们柔韧的发丝纠缠一起,就会将一切冷凛的世俗偏见隔开。生不能共连理,就在死后比翼双飞,双双飞。
此刻,我有泪,却无悲,那缠绵亘古的痴情,已如同麻木了的群山一般渐渐死寂,心头唯一存活、唯一慰藉的,是你幻真幻灭的笑容和我们三年相守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那个杏花烟雨、莺飞草长的三月么,远离高墙深院、烟锁清闺的我,解下腰间摇曳的珠环玉佩,脱去千丝重缕紧裹着的绮罗素裙,换上清风盈袖、儒衫方巾,摺扇轻挥的少年男装,盈盈含笑,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喜的目光和敦厚的笑容,温润了我久不曾有过的眼泪。
无数清风朗空,花前月下,我们吟诗作画,抚琴低唱,游戏于山水白云之间。与你相处的每一天,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散发着醉人的温柔。在你眼里,我是至亲至爱的小英台,小贤弟,而你,又是我的什么呢?
其实我也无法说清,为何刹那相望的眼神,便已相信三生石上,情缘早已注定。对你是那么熟悉,依稀似曾相识,仿佛从未分离,尘封多年的情愫,尽在这一刻开启。可是,我心动的痕迹,却不愿被你察觉,或许,你已经见了,在我盈盈的笑意之间……
三年的同窗伴读,我们是无话不谈的知已,只是你不曾明白我纤柔的心思,不曾困惑我坚持独居的矜持,不曾怜惜我单薄瘦弱的身躯,不曾凝视我憨直腼腆的神情,也不曾细品我轻声慢语的言语。枕间平放的一碗清水,照出你无邪的内心和你看不到的娇羞容颜。
无数花开花落、日月更迭,持卷伴读,吟诗对句,蕴藏了我无尽的相思。袅袅燃香前,是你誓为盟兄的挚诚和我隐隐为私的女儿情怀,水中的鸳鸯,也在笑你的愚钝。山伯,我不要做你的结拜兄弟,我要做你一生一世,白头不离的妻子。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你我即将离别,十八里长亭依依相送,你却看不懂我泪湿双眸的凄然。充诺许配于你的小九妹,就是你眼前白衣翩翩的少年,请你一定记清她的貌,她的颜,来日,再仔细端祥你娇美的新娘。
白驹飞驰,春去秋至,我倚栏相望,穿了秋水,也未盼到你的身影,等待我的,唯有父母订好的攀贵之姻。
你匆匆赶来,带着一脸的惊喜,懊恼迟未参透的玄机。私自的楼台相会,你我两两相望,却无语凝噎。无言,无言是别离的笙箫啊!良缘错过,误的,岂只是一年半载的相思迷离。尽管我心怀愤懑,决议抗婚私逃,而你的懦弱却是那样的让我凄切、哀惋和无奈。
是的,我无力抗婚,正如你无法从容带我私奔,祝府势利的眼光层层剥落你的贫穷,也剥去了你唯有的自信与尊严。你愤然挥袖离去,留我苦守这望月的寒窗,等候墙外飞来裹纸的石块,击落心中牵挂;期待纸上的语言,约定相厮相守的诺言;更期待能够沿着月亮的轨迹,避开拥挤的屋舍,寻找容纳感情的乐土。
只是,没有想到,等待会是这样漫长。不见你的消息,相思已弯成消瘦的冷月,残照我憔悴的容颜,在这寂寥深寒的楼台。
每夜,风铃在我窗前鸣响心的呼唤,你可听见?也许,我只能把渴望与虔诚插进祈愿的香炉,自冥色里一一点燃,其实,我只愿,我只愿天不老!祈愿,我与你,能够长相厮守。
雨恨云愁,相思寒灰,你郁郁而终的噩浩再次击碎我所有的梦想,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茫然等待再也唤不回你远去的身影。
如今,你已逝去,我的魂魄就快散了,生命如此脆弱,还能爱,还能恨么?
今天,我踏上娶亲的花桥,不是贪图马家的富贵,只为永远逃离命运的桎梏。
山伯,我来看你,身着红色的嫁衣。
今天,我是你的新娘。遥遥的,我已听见迎娶的鼓乐从云端、从天际传来。而此刻,那潇潇的雨,正柔柔的抚过我的肌肤,为我做最后的出嫁洗礼,我知道,你一定会如期而至;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你冥冥中的安排。
摘去沉重的凤冠,脱去华丽的嫁衣,白衣镐衫的我,沧然离轿奔向你青青的坟茔,清泪漫起,凝成我欲碎的情结。脆弱的我逃不出这悲莫悲兮的惆怅,却早已没有了恸哭的情肠……
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篇五
关键词:爱情;悲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一、内容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了富家女和穷书生受到封建家长和第三者的阻挠的爱情悲剧。
在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游学,途中遇到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
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
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二、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至死不渝的美好爱情,颂扬了年轻男女对爱情的执着,敢于打破传统的枷锁,捍卫爱情的勇气,表达了对婚姻包办以及剥夺自的不满,反映了中国人对死生契阔的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为后世的男男女女追求自己的婚姻自主带来一线光明。
三、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一部分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性格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历史根源以及当下社会背景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
长期依赖,形成了半封闭地形,适应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形成了顺从、被动、内向的民族心理,避免冲突、追求自由、团结一致、建立和谐关系的性格特征,因而形成了汉民族严格保守得道德观念,使中国人重视道德,护士*自由。
其次,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盛行。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
也就是说,晚辈要完全的遵从长辈。
儒家强调孝道,提倡百善孝为先,儿女要尊重服从父母的意愿。
而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有的甚至完全就是家族的附属品,没有选择权,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们嫁给一个陌生人,放下自尊只为维护家族,一辈子活在压抑本心的痛苦的深渊之中。
儒家强调“礼”的重要性,强调“男女授受不亲”,这也就束缚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
儒家也强调“仁”的重要性,并且以爱他人为仁。
它将人看作社会性的存在,人是与他人共存的,强调人的社会性而非个性。
不得不说,人的确是一个社会中的人,需要发展自身的社会性,但是人的个性更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体现,不应该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而儒家思想却在历史的不断推进下逐渐走向极端,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的个性需求。
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人就会普遍缺乏自主意识,不自觉地依附于社会伦理,养成顺从、被动、内向的性格特征。
而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就形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顺从于礼教约束的性格。
在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子并且已经许配给马文才时,他没有去争取,而是追悔不已导致相思成病、奄奄一息,个中缘由,只能归结为封建礼教的压迫与罪恶。
祝英台,也是如此。
她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不得不说非常勇敢,有胆识,似乎颇有个性。
在同窗三年之中,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她对爱的表达委婉而含蓄,借物传情,使得梁山伯始终不能明白她的心意,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不得不说,这也是出于礼教观念的束缚。
四、对爱情的态度
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平静的、理智的和成熟的。可以这样说,他们的爱情起源于友情。他们在朝夕相处之中,在同窗三年之中,渐渐萌生了爱情。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在相濡以沫中对对方有了感情,而非单纯的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是先相知后相许的。
五、对悲剧命运的反抗
中国古代人的命运观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受到这种命运观的影响,那个时代的人大多表现为屈服于命运,不作任何抗争。
因此,在得知祝英台已经被许配给马文才时,梁山伯只是怨天尤人,]有作出任何积极的抗争。
另外,儒家注重孝道,而祝英台与梁山伯也受孝道的一定影响,毕竟人都是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当中的,人的行为会与文化背景相协调。
例如说,当时书生都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己任,梁山伯也不例外,他希望求得功名,以显父母,体现了对父母的“孝”。
而祝英台在得知自己已被许配给马文才时,没有与梁山伯一起商量解决的对策,选择抗婚或则逃婚,而是被迫屈从于父母之命,也体现了“孝”。
此外,中国古代讲究个人与社会伦理的高度和谐,其实实质上也是在强调人的社会性。
当个人与社会发上冲突时,总是个人放弃自己的观念,屈从于社会伦理,这与我们现在的那种当个人与集体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服从大众的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如此,他们屈从于社会伦理,活在社会伦理的阴影之下。
梁山伯没有去抢亲或是做其他事,而是郁郁而终,祝英台没有选择逃婚或其他,而是在梁山伯死后,殉情而死。
他们都是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没有作出积极的抗争。
六、爱情悲剧的结局
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作品不同,梁祝的结局并不是男女主角悲壮地死去,空留下两具冷冰冰的尸体,而是在梁山伯病死,祝英台殉情之后又添加了极其富有浪漫色彩的一笔----化蝶。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中华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很少走向极端,它认为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应该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因此,他们认为不应把悲剧演绎到极致,而应该以象征性的大团圆结局结尾。
此外,古代中国人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且他们内心也许也渴望着有一份真挚的爱情。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对爱情坚贞不渝人,即使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不能在现实中走到一起,但是总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哪怕只是一个幻想中的情景,也能给读者莫大的满足。
因此,梁祝最后的结局是双双变成了蝴蝶,能够永远在一起。
最后,梁祝最后不能在一起其实也是对封建礼教和孝道的一种无声的控诉。
要是没有婚姻大事有父母做主这一礼教,要是祝英台能够违抗父命抗婚,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许就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宋婕。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57-58
[2]何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对比研究。科技风。2012(7):204-204
[3]刘艳林,张瑜,赵丽丽等。中西曲艺殊途同归《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比较。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1(6):153-154
[4]易广梅。从中外作品看中西方的爱情悲剧――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今日科苑。2008(2):216-216
最新范文
10-28
以上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山伯与祝英台与梁山伯范文)的详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