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学生(孔子和学生的故事)

时间:2023-08-29 08:18:36投稿:槿ran
 

关于孔子和学生很多人还不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练习自读,做好摘录笔记,标注和记录问题,展开讨论。3、认识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书写。4、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包罗、敬重、选择、富裕、愚笨、谦虚、谨慎”等词语在课文中...,接下来具体说说孔子和学生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孔子和学生(孔子和学生的故事) 2、练习自读,做好摘录笔记,标注和记录问题,展开讨论。

3、认识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书写。

4、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包罗、敬重、选择、富裕、愚笨、谦虚、谨慎”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积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谁被称为“至圣先师?(师板书课题)

2、介绍资料。谈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师补充。

3、交流《论语》的句子,简单谈谈意思。

(二)、抓重点词句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一自然段:

1、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孔子的两个重要思想,是什么?快速浏览勾画重点词。抽生回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师板书,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师:这两个重要思想在飞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3、请自读一自然段,用“——”勾出来那句话解释了“有教无类”的意思。抽生汇报,齐读这个句子。

总结:向这样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叫做——联系上下文。

4、在这句话中有两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读读,说说这两对反义词的作用是什么?“包罗”换个词是什么?敬重呢?为什么如此受到人的敬重?

学习二三自然段:

1、自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子夏和孔子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并说说你的理由。

2、引导学生分角色读二三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问的语气和孔子耐心解答学生的问的语气,同时了解“不及”的意思。)

3、二自然段孔子说话的主题是他在表扬每个学生的——所以子夏产生了疑问,而此时孔子又是怎么样回答的呢?(抽生读相应的句子,抽学生评价,重在理解词 “和颜悦色”)

4、孔子说的这段话中心句是哪一句?请用﹦勾出来。齐读,谈谈为什么还要不断学习?他们各自还需要学习什么?

5、子夏点头称是的“点头称是”是什么意思?“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6、老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都了若指掌并能准确地之处每个学生的不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叫什么?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叫什么?(因材施教)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7、再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教无类概括的是哪个段的内容?而因材施教呢?这个句子将一段和二三段巧妙的联系起来,由一段自由过度到二三段,这样的句子叫什么——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总结

1、如果将这篇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怎么分?说说理由。

写文章就是要有条例,结果分明,层次分明才能让人读懂哦。

2、总结这节课你的收获。(知识上,情感上、思想上、写作上···)

四、拓展练习。(练兵场)

分析三自然的排比句,和每个排比句中的分句的特点,都是转折句,然后仿写段。

目的:学习写排比句,体会转折句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

反思

本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两个重要的教育思想,积累词句。于是我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分散难点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同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知识和技巧,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形成能力。

“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因而重视引导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学会运用语言,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长此这样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最佳的发展。

不足:

没有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为在教学上师生互动的时间较少,师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不够,学生不太适应我的这种教学方法,因而很多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面不广,学生听课的习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出现很多提问后无法回答的局面。应该加大研究学生的力度。

孔子和学生 篇二

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的为人怎样?”孔子回答:“颜回的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孔子:“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子贡的口才在我之上。”子夏接着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能。”子夏再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的庄重是我所不及。”子夏越听越糊涂说:“既然他们都比你强,那么他们为什么都愿意拜你为师呢?”孔子说:“颜回仁义但不懂得变通;子贡口才好但不够谦虚;子路勇敢但不懂得退让;子张虽然庄重但与人和不来。他们为人的优点虽然是我不能及的,但是他们的缺点我是没有的,所以都愿意拜我为师,跟我学习。”

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文中的人物及关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及再传**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书。孔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栋梁。

子夏、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中,最器重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子张:办事勇武。在孔门**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子夏和孔子的对话认为两部分,靠前部分是孔子对几个**的优势评价,并坦言自己所不及之处。

颜回讲信用,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庄重。

子夏说:“他们有你不及之处,为什么还要向您学习?”子夏糊涂了,糊涂之处不在于孔子所说的几个同学的优点,而在于孔子都强调了“我不及他”。既然这几个同学都有老师不及之处,还用得着学习吗?是老师谦虚,还是老师真不急他们?从后面的对话看出,当子夏是赞同老师的观点,他们身上的确有老师不及之处。

孔子接着给子夏解惑了,并不是有别人不及的优势就可以不学了,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面而也,他们尚有不足之处,所以还需要学习。

颜回守信但是不懂变通。(嗯,学知识还不够灵活,显得太死板,老实了一点。)

子贡聪明,但不够谦虚。(口才极好的子贡是不是有些骄傲,锋芒毕露,谁喜欢和一个成天显露才华的人为友呢?骄傲中必带有对别人的轻视,把自己孤立起来,这只能算得上小智,离大智远矣。)

子路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这样理解孔子的话,子贡勇敢,敢作敢为,但是性格是不是有些刚烈了一点,容忍不了不顺之事,德仁的宽厚不够,与人相处锋利了一点,还需修炼啊。勇而又谋,仁心宅厚,才称得上贤人啊。)

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接近他。(子张是不是缺少一点亲和力,或者是幽默,严肃做事做人,谨慎得过了一点,看来,完美的人真是一种绝高的境界,谨慎而不失亲切,慎密而不觉古板。)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子夏的惑解开了,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文中没有写明子夏受到的启发,留待学生自己体悟。大概是这样的:

子夏明白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但是与这些优点想存的是缺点,所以,一个人在发挥自己有点的时候,还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怎样回避呢?就是需要学习,需要修炼,在知识和言行上同步进行。向周围的人学习,体悟智者的智慧,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优点得以显露,同时又不露缺点。所以,学习是无止境的,孔子作为“万世先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认为是自己不及之处,想必孔子认为自己不及之处也是自己学习之处,同时也能给学生指出需要学习之处,所以,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和每一个学生的谈话是不要一样的,孔子的教学就是轻松愉快的谈话为主要形式,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孔子的教育特色之一——“因材施教”,给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留给学生的话题:

1、怎样评价一个人(包括自己)?试着用孔子的话语中得到的启发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

2、怎样看待学习?

相关资料

孔子的主要思想: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言论精华: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塑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士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和学生 篇三

第2课《孔子和学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四段,内容简短。靠前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二、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靠前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学习。

五、作业:

1.生字1行并组词,语言积累,近反义词。词语解释在1号作业本上写1遍。

2.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第二课时提问的话题,下去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靠前天做的靠前件事是什么?

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

答:类:类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

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答: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2、3段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

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

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

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

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

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

答:一……(靠前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靠前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四、板书:

第2课《孔子和学生》教案

五、作业

同步练习做完。

课堂练习

1. “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2.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作业安排

背诵孔子的名言警句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多媒体电脑和课件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他的学生把他尊称为“夫子”。孔子二十多岁就投身教育,三十岁左右首创私人讲学。他的学生达三千之多,身通六艺的有72人。

自我问答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尊师的情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孔子被誉为万世先师的高大形象。利用重点语句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理解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

孔子和学生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下文理解“因材施教”的含义。

2.能理解“不断学习”的内容,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细读课文,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导课:

以上就是孔子和学生(孔子和学生的故事)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sxq.cn/qgsw/3Uajqv70.html

相关推荐